本文深入探访上海5个代表性非遗项目,记录这座国际化都市如何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,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现代转化,为非遗保护提供"上海经验"。


(首席记者 吴文)在豫园商城的工作室内,90后顾绣传承人林薇正用AR技术向游客展示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刺绣过程。这个融合数字技术的非遗展演项目,2025年已吸引超10万年轻人参与。"我们保留了108种传统针法,"她滑动着平板电脑,"但用现代科技让绣品'活'了起来。"

这种创新传承模式正在改写非遗保护方式。市文旅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7月,上海已有37个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运营,年产值达12亿元,其中"非遗+科技"类占比42%。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汇"土山湾非遗创新中心",这里集合了木版水印、海派剪纸等12个项目,每个都开发了数字化教学系统。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
"传承不是复制,而是对话。"在浦东新区非遗馆,总策展人赵明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非遗实验室"。年轻设计师与传统艺人共同创作的"发光旗袍",在保留盘金绣工艺的同时,嵌入了可发光的纤维材料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"非遗基因库",通过3D扫描技术永久保存了各类绝技的微观细节。
上海花千坊419
产业融合呈现新突破。记者在静安"非遗生活馆"看到,嘉定竹刻变身智能音箱外壳,金山农民画衍生出元宇宙NFT作品。"这个蓝牙音箱,"设计师王磊举起作品,"外壳是陆氏竹刻,内置芯片能播放非遗故事。"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教育活动也在创新。同济大学与苏州评弹团合作开发的"非遗数字课",学生们通过VR设备学习传统曲艺。周末的七宝古镇,孩子们正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,用3D打印笔"绘制"皮影戏角色。"这不是取代,"项目负责人李教授强调,"而是培养新的兴趣入口。"

从黄浦江畔的非遗展演到苏州河边的创意工坊,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,正在重塑上海的文化基因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