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六个月深入调研张江、漕河泾、临港等七大科创园区,访谈87家AI企业及36位专家学者,结合专利大数据分析,全景呈现上海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的战略布局。

(科技线记者 方岩)凌晨2点,漕河泾的某AI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,算法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即将发布的具身智能系统;与此同时,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上,无人集卡正通过5G+AI系统完成集装箱装卸;而在瑞金医院的智慧手术室,国产手术机器人"精锋"刚完成第3000例临床手术...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上海AI产业的应用图谱。市经信委最新数据显示:2024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821亿元,核心企业突破1200家,专利申请量占全国23.7%,形成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。
■ 生态构建:雨林式创新环境的培育密码
在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展示中心,壁挂屏幕实时更新着各企业的技术合作网络。"我们首创'揭榜挂帅+场景开放'双轮驱动模式。"园区负责人介绍。这种创新机制成效显著——全市开放智能网联汽车、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127个,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83个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:大模型训练算力共享平台使用率达92%,中小企业算法调用次数同比增长317%。
上海贵人论坛
■ 人才磁场:全球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
"这里有斯坦福没有的产业化机遇。"归国创业的MIT博士赵锐指着办公室里的多国专利证书。调查发现:上海AI领域海外人才占比达38%,35岁以下研发人员占71%,形成2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。更值得关注的是:本土培养的AI顶尖学者数量五年增长4倍,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形成人才高地。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■ 场景革命: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
站在宝钢的智慧控制中心,技术总监李明演示着AI质检系统:"误判率降至0.01%。"这样的产业数字化案例遍布全市——AI赋能传统产业项目达2365个,平均增效34%。在消费端,智能客服覆盖率达89%,无人零售终端突破10万个,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。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
(中略...全文共3870字,含24家企业案例、59组核心数据及硅谷、深圳AI产业对比分析)
【专家建言】
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:"上海构建的'政产学研用'协同创新体系,正在打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'死亡谷'。这种以场景驱动为核心的创新范式,代表了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路径。"